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黄埔区社会建设促进会试点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模式,整合各界社会心理服务力量,搭建人人参与、成果共享的社会心理服务平台,打造黄埔特色心理关爱健康工程,筑牢平安黄埔“防火墙”,助力我区“心防工程”建设和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加速推进,促进辖内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精神,坚持以民为本、共建共享,统一规范、分类施策,试点先行、稳步推进,专业高效、便捷实用的原则,建立健全心理关爱健康工程服务实体及其运行机制,完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高社会风险防控能力,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黄埔。
二、工作目标:
现通过向专业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力量,组建心理关爱健康工程体验示范中心(打造全市首家公益综合性示范中心),成立心理健康服务志愿队,同时整合区内离退休医护人员、高校师生、社工、志愿者、“广州街坊”、律师团队等群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三、项目经费:
项目总预算为180万元,经费构成如下:
(一)选取合适的社会组织承接服务项目,购买其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预算30万元。
(二)心理关爱健康工程体验示范中心的租赁选址、办公装修、设备配置等工作,开通服务窗口、心理关爱室、服务专线电话、微信公众号、网站等软硬件设施,预算60万元。
(三)心理健康服务志愿队、医护人员、律师团队等群体劳务补贴和午餐、交通补贴:20万元。
(四)项目专项运营和宣传费用:10万元。
(五)工作人员上岗培训及技能提升费用:20万元。
(六)心理关爱健康工程体验示范中心建成后的日常运转所需的各项成本支出:40万元。
四、招投标:
黄埔区社会建设促进会将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比选的方式确定一家社会组织作为本项目的承办单位。承办单位负责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方案,派出专业心理服务队伍为辖区居民提供心理关爱服务,并对项目实施的效果负责,对项目开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和资料信息保密,不得擅自披露或泄露。承办单位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黄埔区民政部门合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的社会组织;
(二)具有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与民主监督制度,具有固定办公场所和合法稳定的收入来源,以及依法缴纳税收、社保的良好记录;
(三)具有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场地和服务团队、专业的软硬件设施及相关资质,规模为中大型以上,在业内或区域范围内具备一定的知名度;
(四)参加社会组织等级评估,评估等级在4A以上的享有优先权;
(五)团队里有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且从业两年以上的社会组织优先考虑;
(六)曾独立承办过市级或区级以上同类公益性心理健康工程项目,具备承接心理关爱健康工程项目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案例;
(七)坚持非营利性,除合理工资、福利外,未以任何形式向出资人及工作人员分配各项收入。
(八)符合社会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方面的有关要求。
五、组织实施:
(一)搭建平台(2021年5月)。由黄埔区社会建设促进会向社会招标,依照上述条件选取合适的社会组织承接服务项目,同时在云埔街辖内开展心理关爱健康工程体验示范中心选址工作,并陆续开展体验示范中心的办公装修、设备配置等工作,开通服务窗口、心理关爱室、服务专线电话、微信公众号、网站等软硬件设施。
(二)试点开展(2021年6月)。对云埔街辖内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矫正和刑满释放人员、戒毒人员、涉邪人员以及矛盾多发领域引发群访闹访的部分利益诉求群体(如:三旧改造被拆迁人员、信访重点人员)等特殊人群提供专业科学有效的心理服务,助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探索总结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三)全面推进(2021年7月)。心理关爱健康工程体验示范中心及心理健康服务志愿队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将服务对象扩大到云埔街辖内留守儿童、问题青少年、被家暴妇女儿童、孤寡老人及有轻生倾向的心理问题人员等有需求的特殊人群,覆盖生活失意、矛盾突出、心态失衡、行为反常的各类人群,对其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等一系列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康。
(四)全区铺开(2021年8月)。总结提炼云埔经验,加快转化制度建设成果,心理关爱健康工程体验示范中心及心理健康服务志愿队面向全区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服务全区居民群众,助力打造具有黄埔特色的阳光“心防工程”,力争我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六、工作内容:
(一)加快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搭建一个专业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专业服务人员,建立一套专业服务机制,打造我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长效机制。
1.搭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实体平台。在云埔街辖内建立心理服务功能场室:配齐解压背景墙(含专业心理服务知识)、沙盘、沙具等心理服务设备,满足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基本功能需求;规范队伍建设、经费收支、协调联络等工作制度;专业人员咨询疏导、危机干预、心理疾病转介和科普宣传等运行机制。
2.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建设。由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整合、培育心理服务社工(志愿者)、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构成的专业心理服务队伍。采取购买社会机构服务形式,建立以心理辅导人员、社会工作者为主的心理服务专职队伍,由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安排一定数量的常驻心理咨询师、辅助工作人员;由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发动分布在各社区的心理精神专业医护人员、高校师生志愿参与心理服务,组织具有党员身份的专业人士通过“社区报到”的形式参与到社区心防工程中来,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的作用;吸纳人民调解员、志愿者作为社会心理服务兼职队伍,协助专职人员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服务。同时,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对基层负责征拆和维稳信访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由专业心理咨询师给其开展减压讲座,提供个案心理咨询、心理测评、情绪调整、压力疏解等心理疏导服务,并对其进行心理学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纠纷调解能力和危机事件处理能力,更有效地处理复杂的关系和冲突矛盾。
3.建立区心理大数据服务工作平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由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建立心理服务热线电话,建立专门的心理服务网站、微信公众号,打造共联共享的社会心理服务信息平台,形成“服务热线、服务网站、服务实体”三位一体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为全社会提供高效便捷的社会心理服务。
(二)科学精准实施特殊人群心理疏导。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及街(镇)工作人员开展政策传导,及时有效处理矛盾纠纷,避免冲突升级或产生突发事件,助力打造人防、物防、技防之外的“心防工程”,夯实基层平安建设基础。
1.主动做好特殊人群心理问题预警防范。高度重视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矫正和刑满释放人员、戒毒人员、涉邪人员、问题青少年、被家暴妇女儿童,对有心理问题人群进行心理状况评估,对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解开其心结。按照“一人一档案”原则对来访者建立台账,记录来访者基本情况、处理意见、危机评估等,以便后续动态调整应对方案。
2.积极参与全区“三旧”改造等重点工作。配合政府对个别被拆迁对象开展心理疏导和政策解释,解个别被拆迁户心中疑虑,取得其理解、信任与支持,促成拆迁协议的签订。
3.助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着力打造信访心理疏导新模式,建立接访与心理咨询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为政府维稳信访工作设置“缓冲区域”。心理咨询师配合接访人员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着力从情感上缓解上访人情绪,引导群众以正确的方式解决相关的问题,避免冲突升级或产生突发事件,推动案件息访罢诉。
(三)广泛开展公益性社会心理服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公益活动。结合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创建和创建平安黄埔活动,扩大服务对象范围,开展心理关爱公益活动,构建理性平和、乐观积极的社会氛围。
1.开展企业员工心理咨询活动。举办职场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方面公益讲座,提高员工心理抗压能力及团队意识,促进企业工作效率的提升。结合来穗人员关爱服务工作,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情况,引导其尽快融入本地生活。
2.深入社区开展心灵关爱活动。深入辖内小区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开展心理疏导体验,通过音乐放松、体感游戏、团体沙盘等方式排解心理困难,分享“烦心事”,以阳光心理状态面对生活,体现党和政府的人文主义关怀。
3.大力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配合教育部门对辖内高等院校、职业技工院校、中小学校开展心理讲座活动,帮助学生疏导日常心理问题和困惑,为面临中考、高考的学生疏导心理压力,以健康心态迎接考试。关注青少年的思想活动,教导学生如何与别人沟通交流,正确处理同窗、师生、家庭关系,预防校园霸凌案事件的发生,优化校园教育环境。
4.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通过线上线下途径,广泛宣传心理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心理行为问题,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同时充分利用"世界精神卫生日"、“5.25,我爱我”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活动,动员全社会关注心理健康,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
黄埔区社会建设促进会
2020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