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更积极作用

发布日期:2023-02-02     文章来源: 当代世界     浏览量:2861
分享: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在动力来自区域经济链接和区域价值链。当前,东亚区域分工模式和亚洲地区全球价值链面临调整和重塑,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也需相应作出调整。在区域合作进程中,中国率先提出并推动“东盟+1”自贸区,带动了其他国家跟进,成功促进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洲第一大经济体,是多数RCEP成员的最大或最重要贸易伙伴,也是越来越重要的投资来源地。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亚经贸伙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链接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更加显著,中国也将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第一,把RCEP打造成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主平台。RCEP是东亚地区唯一一个在地理上与东亚生产网络基本实现重合的广域自由贸易协定,有必要将RCEP打造成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平台,推动高质量实施RCEP,维系东亚区域内外经济链接,保障东亚生产网络的稳定运行。中国积极支持东盟在RCEP谈判中的“中心地位”,在非东盟成员国中第一个完成国内批准程序,推动RCEP如期生效;全面梳理RCEP的701条约束性义务和170条鼓励性义务,要求各部门各地区高质量实施RCEP。未来,中国可以与RCEP其他成员国进一步加强沟通,推动尽快建立RCEP秘书处,为RCEP联合委员会及其附属机构提供秘书和技术支持,近期则可积极支持东盟秘书处先行发挥替代功能,对RCEP的实施进行政策审议,促进RCEP发挥实效;推动秘书处开展RCEP供应链合作研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探索供应链稳定措施,推动形成供应链合作标准,形成开放的供应链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加速推进与RCEP国家“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合作、原产地电子联网、动植物检疫措施的等效性认可、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等,以单边行动带动集体行动;适时联合域内经贸伙伴推动RCEP加速实施或升级谈判,特别是进一步深化数字贸易、知识产权、服务贸易等领域的经贸规则,保证RCEP的持久生命力;根据第20条规定,积极推动RCEP扩围,欢迎印度重回RCEP,以更大的经济体量和要素,扩大RCEP市场规模效应与影响力。

2022年11月6日,参观者在第五届进博会汽车展区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展台的氢燃料电池重卡旁交流。(新华社图片)

第二,以扩大开放向东亚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提高区域内部最终消费,降低对美欧市场的过度依赖,是构建东亚区域生产—消费完整循环的必要条件,也是减轻外部需求冲击的根本方法。2022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加快建设国内强大市场,扩大优质产品进口;实施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这表明中国通过扩大开放,让中国大市场成为国际公共产品,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作为最终消费市场的地位。深化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可为东亚经济提供最终消费市场,推动东亚最终摆脱对美欧市场的过度依赖,形成更为平衡的区域分工模式。为此,中国可以考虑进行差别化安排。例如,探索与本地区欠发达经济体达成非互惠式贸易安排,推动这些经济体进一步融入区域分工体系。借鉴以“早期收获”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功经验,探讨以新一轮“早期收获”向东盟让利,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谈判,提高货物贸易自由化水平,实质性扩大服务贸易开放部门,填补数字贸易规则等。参考《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探讨以高水平服务贸易和投资开放,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

第三,大力推进务实有效的功能性合作。关税减让等市场准入机会只是影响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一个方面,事实上影响参与国际贸易的因素非常多,包括运输时间、运费等运输成本、物流成本、信息成本、履约成本等。推动更多发展中经济体深度参与复杂价值链贸易、深度融入国际分工,还需要大量的功能性合作。首先,中国可以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经济体合作,积极向东亚欠发达经济体提供能力建设和经济技术合作,提升其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的能力。其次,加强互联互通国际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交通、能源、电信等“硬件”基础设施合作,以及法律法规、标准互认等“软件”基础设施合作,还可以探索人员签证便利化等方面合作,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加强东亚经济体之间的经济链接,增加后进国家参与复杂价值链贸易的机会。再次,持续推进公共卫生等非传统安全合作,增强后进国家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供应链稳定,增进民心相通。最后,加强国际发展合作,推进双方政府共商共建共享和发展战略对接,将援助与互利合作相结合,提高发展合作对象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文章节选于《当代世界》2022年第12期《RCEP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